前幾天在捷運的車廂裡,看見一個媽媽手裡抱著一個小女孩,
這媽媽正在教她懷裡那個牙牙學語的小女孩說話,
她們對著車窗外重覆說著:『車車、大樹、媽媽、姐姐……』等簡單的言語,
這是一個非常可愛又溫馨的畫面。
看著想著,突然明白 觀察→模仿→練習→創造 是人們最原始的學習歷程,
小女孩觀察媽媽的嘴形,聽著從媽媽嘴裡發出那個字的聲音,
然後模仿說那個單字的感覺說出一個又一個簡單的言語,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漸漸的可以愈說愈熟練,
再過一陣子可能就可以說出:『媽媽,有車車』之類簡單的小片段,
慢慢的才可以透過自己的小腦袋瓜,組合成一句又一句的言語,
從剛開始牙牙學語的小baby開始,直到語言能力發展成熟為止,
就是一個不斷重覆著 觀察→模仿→練習→創造 的學習過程,
直到這小女孩的語言能力發展成熟為止。
思緒拉回自己的身上,回顧到這幾週佳苓老師指導的培訓課,
突然覺得,現階段的童童其實也跟這小女孩一樣在進行著這樣的學習歷程,
觀察老師們上課的風格、帶領的體位法、口令的表達、調整的技巧、
以及觀察瑜珈老師們上課中的點點滴滴,然後紀綠、吸收、整理,
變成一篇篇的學習筆記,模仿佳苓老師設計指導的體位法及口令,
然後應用在實習帶領的課堂中,在這過程中仍不斷的練習這當中所有的細節,
等打好這些基本功以後,在未來才可以從這些學習到的範圍內去應用及變化。
這樣的課程安排與設計真的很巧妙,也很符合人們學習的天性,
試想若少了觀察、模仿這樣的環節,而是一開始就要我們自己設計瑜珈課的話,
那可能會變成一堂零零散散,缺乏系統也不夠完整的瑜珈課吧!
但因為有了這樣循序漸進漸進的學習過程,讓原本有些膽怯的童童
可以有方向、有軌道的往目標努力前進。
小baby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因為他們都是一張白紙,
不會因為任何既定的思考模式或已知的成見,變成他們學習的絆腳石,
也因為小baby願意一次又一次的不斷重覆練習著簡單的字句,
才能讓他的表達能力愈來愈進步,所以現階段的童童也是跟是小baby一樣,
重覆進行著 觀察→模仿→練習 的過程,期待未來可以將瑜珈的美好,
跟更多需要瑜珈的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