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自己過去一年來的行事曆,幾乎都寫滿了跟瑜珈有關的行程,
瑜珈雕塑了我的體型,改善以前時常胸悶、腰酸背痛的狀況,
充實了我的心靈,豐富我的行程,強化了體力、耐力與肌力,
平衡了生活的壓力,也讓永不滿足的求知慾找到了一個可以不斷探索的方向。
從研究班到養成班將近八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的星期六都是童最期待的時間,
若從行事曆上面來看會覺得似乎很久,但心裡卻覺得時間過的超快,
這個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部份,研究班、養成班、四個月98堂瑜珈練習,
與24堂瑜珈觀摩的作業,每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學習。
研究班主要是以理論性的內容為主,這些理論性的課程,
不論未來是不是有這個機緣成為瑜珈老師,也不論體位法或瑜珈的程度如何,
認識瞭解這些與瑜珈有關的知識,對自己在未來的瑜珈學習,
或是對周遭的親友們都是很有幫助的一個課程,
也因為這樣的課程,更明白體位法並不是瑜珈的全部,
但卻是學習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梯。
再來就是四個月內要上98堂的練習卡,這個練習卡我們是從今年3月份開始,
所以應該是從3月~6月,這四個月要上滿98堂練習的瑜珈課,
其實在研究班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平常練習的密度慢慢的提高到與這部份差不多,
所以這張練習卡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壓力或是挑戰,算是可以用平常心完成的部份,
不過因為要完成這張練習卡,在這四個月當中周遊在邱素貞教室的其中八家分店,
幾乎大部份的老師或多或少都有上過,學習到很多不同老師的上課風格與方式。
從6月份開始,就進入到整個階段的重頭戲~『養成班』與『24堂瑜珈觀摩作業』,
這養成班的第一堂課,就是從平常每天練習的暖身與拜日式口令引導開始,
深深的體會到會聽口令做瑜珈與會帶口令引導它人做瑜珈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很多平常覺得相當熟悉的動作,在緊張的時候會腦袋一片空白、詞窮找不到引導詞哩!
在這個課程中學習到即使是同樣的動作,可以因應不同的身體狀況做不同的引導調整,
也觀察到即使是同樣的動作,每位老師的指導方式與著眼的重點都不盡相同,
一群求知慾旺盛的同學們,在這八個月當中一起跟著佳苓老師學習、討論與發問。
在觀摩課堂裡一面練習瑜珈,還要一面在腦袋裡記下這堂課的動作與重點,
在課堂中觀察到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小細節,包括引導的步驟、
體位法的功效、注意事項、還有特殊狀況的處理方式,以及替代動作與加深的動作,
觀察老師們上課的風格、體位法的設計安排、口令的表達、調整的技巧、
以及觀察瑜珈老師們上課中的點點滴滴,每次一下課就馬上拿出紙筆記草稿,
從剛開始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著手,下課後時常去請教該堂課的老師,
有時為了畫一個動作,還像個瘋子般在公司裡比手畫腳的去思考這個動作怎麼畫,
畫完還得再去思考這張圖的旁邊該下什麼註解,步驟該怎麼寫,是左手還是右手,
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該怎麼寫才能讓辛苦指導我們的佳苓老師容易審閱,
也讓自己以後容易回頭閱讀復習,通常一份作業得花個好多個鐘頭才能寫完,
到後來慢慢的熟悉作業的方式,慢慢掌握到一點點畫瑜珈體位動作圖的重點,
也瞭解到邱素貞瑜珈這個教學系統的順位、平衡的原則,寫作業愈來愈容易上手,
未來不論在哪裡學瑜珈,或接觸到的是什麼樣的派系,也會因為這些寫作業的方式
與畫圖的技巧而能夠完整的把整堂課紀錄下來,想要再進修或自習也會方便許多。
在這養成班的學習階段裡,每個人都有實際練習帶領瑜珈課,
童童自己總共有三次的練習經驗,第一次大約10分鐘的後半段,
第二次是中間段大約30分鐘左右,由佳苓老師設計安排的體位法動作,
第三次是自己設計的瑜珈體位法,帶到課堂中與佳苓老師討論與修正,
然後要從最前面的暖身、拜日式,自己設計的中間段體位法,然後銜接後半段體位法,
也就是一堂完整70分鐘的挑戰。
其中最後的這次完整70分鐘瑜珈課教學練習該是這個階段中最大的挑戰,
畢竟童不是屬於舞台型的人,並不是很習慣在眾人前面說話,
但為了這次寶貴的練習教學可以更完整,在先前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哩!
先把要準備的內容完整寫在紙上,然後一遍遍的把自己準備要帶的口令錄音下來,
反覆的聽,不滿意就再重錄,錄到自己覺得ok,在家裡一邊自己帶口令一邊練示範動作,
但真的到了那堂課的時候,童還是緊張到腦袋一片空白,一下忘東忘西,一下左右不分,
不過未來有機會多多練習的話,相信童一定會愈來愈進步的啦!
這次練習教學的過程中,真實體驗到從老師的角度看同學練習瑜珈的感覺,
就像佳苓老師以前曾經說過的,練習瑜珈是專注在自己的身體上,
而瑜珈教學會看到很多不同狀況的身體,實際演練到很多不同的調整方式。
其實童不在乎何時可以成為瑜珈老師,但總是希望未來可以多一些練習教學的機會,
也不在乎剛開始的薪資是多少,但在乎什麼地方可以完整的學習到最紮實的基礎,
瑜珈的世界這麼遼闊,其實不怕沒機會,只怕當機會來臨的時候,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這200小時的課程很豐富、很紮實,但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再多多學習的地方,
包括對各種不同身體的認識、口令要更清礎明確,音色音量的調整、自信與台風的建立、
調整身體的手法、體位動作安排的技巧……等,所以結業只是另一段學習歷程的開始。